后來是怎么喜歡上古玩收藏的呢?
從那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作為文化收藏節目不僅要把節目做好,還承擔著一份傳播傳統文化、傳播審美教育的責任。我堅持每周都去博物館學習,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最近有幸在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里幸領略到了《清明上河圖》的神韻,還見到了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不懂的地方反復琢磨,去了又去。記得剛去博物館學習的時候租講解機慢慢聽,后來去的次數多了,還和國家博物館的一位講解員成為了好朋友,眼界和知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記得父母來北京到國家博物館參觀,我向他們一一解說了古代中國展廳的每件展品,足有半個多小時。后來,他們感慨地說,“你都能當專業解說了,看來這三年沒少下工夫,我們有信心看你的節目越做越好”。
為了呈現出更好的節目效果你都做了哪些功課?
節目改版后延長到一小時,內容更充實了,我作為主持人,身上的擔子也就更重了。我先從節目的選排入手,每天都把自己的收藏節目和其它衛視的收藏節目做比較,行話就是“拉片子”。看看別的主持人是如何表現的,一分鐘一分鐘地看,分析節目的故事邏輯、人物性格,看看別的主持人是如何把握主持進度、帶動觀眾互動,每次的感觸都會記在本子上,大概積累了100多頁的筆記。為了把節目做得更有立體感、更豐富,我不僅在業余時間考取了中級茶藝師,現在準備考高級茶藝師,還學習最古老流派的插花、學古典舞,從中獲得樂趣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氣質。我覺得收藏類節目的主持人有兩種,一種是專家型的,一種是綜藝型的,到底哪種好呢?其實,能成為綜藝型的專家最好,我覺得自己現在僅是一個綜藝主持人,但知識方面仍有所欠缺,未來這幾年仍會堅持不懈彌補自己的收藏知識。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研期間,不少同學都是各大衛視的“一哥一姐”,我和他們在一起探討問題、交流工作受益良多,畢業論文也選的是和本職工作相關的選題,就是希望自己能在業務上更上一層樓,希望觀眾們越來越喜歡我們的節目。俗話說,干一行就要愛一行么,也許我成為不了行里的狀元,但是希望自己起碼能夠“干得漂亮、拿得出手,讓觀眾看了都高興”。
做了這么久主持人,有沒有什么心得和大家分享?
凡事貴在堅持吧,如果自己真的喜歡并且真的認定了的話那就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