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因技術而生、因技術而興,必將依靠新技術創新發展。2023年,曹淑敏部長在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工作年中推進會上明確指出,把握技術產業屬性就是要順應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用先進技術賦能行業發展。在廣電總局的支持引導下,廣播電視戰線著眼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按照“二三四”工作定位,用新技術賦能廣電產業、豐富廣電生態,積極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技術政策標準體系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廣電總局持續跟蹤新技術、評估新風險、搶抓新機遇,健全政策標準體系,加強典型示范引領。
1.政策響應加快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國家網信辦、廣電總局等7部門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為充分發揮視聽電子產業在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引擎作用,工信部、廣電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視聽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實施4K/8K超高清入戶行動、開展優化電視收視體驗行動、開展視聽電子應用場景育新行動等支持引導舉措。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首次將“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互動視頻、VR視頻、沉浸式視頻、云游戲等高新視頻開發和應用”“超高清、云轉播開發應用”“高新視聽產業基地(園區)建設”“國家文化專網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等內容納入鼓勵類目錄,進一步拓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鼓勵類目錄內容,為壯大廣電視聽領域產業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
2.標準體系日益完善
發揮標準化在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2023年,廣電總局組織修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標準化管理辦法》,重點圍繞超高清電視、高新視頻、應急廣播等組織發布相關標準。在超高清方面,發布三維聲編解碼及渲染、4K超高清晰度電視節目錄制規范、先進高效視頻編碼、AVS3 8K超高清編碼器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等行業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印發《4K超高清電視技術應用實施指南(2023版)》,促進和規范我國4K超高清電視技術發展。此外,組織發布了《沉浸式終端通用技術要求》《云游戲總體技術要求》《自由視角視頻系統技術要求》等高新視頻標準,IPTV監測設備、有線數字電視音視頻、IPTV音視頻等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有線電視、IPTV、互聯網電視等業務技術要求,視音頻內容分發數字版權管理(DRM)技術應用實施指南(2023版)以及《應急廣播系統總體技術規范》等十二項應急廣播標準文件,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及時應用新技術、新標準。
3.示范引領作用提升
聚焦重大科技問題,廣電總局積極開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中長期科技計劃2023年度項目申報,組織開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虛擬現實制作技術應用示范,舉辦第三屆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MediaAIAC)和第三屆高新視頻創新應用大賽,提升行業高質量創新性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織修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驗室管理辦法和管理細則,加快推動完善實驗室標準化管理體系,加強廣電總局批復設立實驗室的考核評估和結果公示,新增設立虛擬現實視聽技術創新與應用(四川傳媒學院)、移動廣播與信息服務(武漢大學)、超高清技術創新與應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三家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室,發揮優秀實驗室示范引領作用。
二、技術賦能主流媒體建設
廣播電視媒體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緊跟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高清超高清、虛擬現實等技術發展腳步,探索將前沿技術運用在視聽內容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的各環節,不斷增強主流價值的引導力。
1.構建高清超高清技術體系,推動傳統廣電轉型升級
為推動傳統廣電轉型升級,廣電媒體積極推動高清超高清電視發展。各地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都在逐步關停標清頻道,積極推動全高清化播出建設,加快推動4K超高清制播能力建設。截至2023年9月,全國高清頻道已有1099個,其中超高清頻道10個。4K超高清視頻在各地的春節聯歡晚會、跨年演唱會、元宵晚會、大型運動會等活動的制作播出中得到較廣泛應用。《尋古中國》《大泰山》《一路百年》等一批展現中華歷史文化脈絡、彰顯地域自然人文風貌的4K紀錄片不斷涌現,《千年陜菜》(第二季)《邊城好味》等8K紀錄片也在探索更沉浸豐富的視聽表達。推進超高清端到端全產業鏈優化升級也被提上議程。到2025年,高清電視將成為基本播出方式,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好的視聽體驗。
2.加強視聽技術融合應用,推動高新視頻創新發展
廣播電視機構積極推動高新視頻創新應用,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創新視聽體驗。《中國》《何以中國》《尋古中國》等一批文化類節目采用CG、XR等新技術,融合應用6D算法的自由視角拍攝、三維建模、3D打印、全息古遺址深層構建、衛星拍攝等技術,沉浸式展現中國神話、中華古城和古代文人的風采,推動提升文化類節目的表現力、感染力、創造力。大量影視劇以及各類新聞、綜藝節目、電視晚會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精妙絕倫的視覺效果和廣闊無垠的想象空間,推動創作流程和內容敘事的數字化革新。央視頻多角度看賽場、《比特互動演出》等項目不斷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視聽需求,提升用戶在演出活動中的參與感沉浸感,持續探索視聽與用戶交互的新模式。
3.加強資源要素匯聚共享,推動主流媒體業態創新
在媒體融合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強內容、數據、技術等資源的整合聚合,開展協同作戰才能在融合共振中相互借力,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山東省廣電局等廣電機構積極搭建視聽內容共享平臺,加強省內縣級融媒體中心和各級廣播電視臺等主體視聽資源的共建共享,優化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優質視聽內容供給。長江云平臺、長沙廣電、尤溪縣融媒體中心等各級廣電機構都在積極推進省域、市域、縣域政務數據資源的匯聚開發,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新聞+政務商務服務”業務模式的創新。浙江傳播大腦“天目藍云”、江蘇“荔枝云”、廣東“珠江云”等各地省級技術平臺都在積極為省域各級媒體、各融媒體中心提供技術服務,探索構建區域媒體服務生態。
三、夯實新型廣電網絡建設
經過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我國廣電網絡實現了從有線網絡向“有線+無線”協同網絡轉變,從單一有線電視業務向多元業務轉變,從傳統廣電技術向融合開放技術體系轉變。截至2023年10月,廣電5G用戶突破2000萬戶,固移融合用戶達到870萬戶。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底座日益牢固
開通上線固定語音業務網、互聯網骨干網(CBNET)、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廣電網絡全國性基礎業務支撐能力全面提升,正式形成全業務運營體系。截至2023年9月,中國廣電和中國移動合作建成700MHz 5G基站57.8萬站,實際可使用基站總數超過380萬站,實現全國鄉鎮以上行政區域連續覆蓋、農村區域有效覆蓋。2023年12月,中國廣電互聯網骨干網(CBNET)在上海直聯點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互聯網骨干網正式貫通,實現對等直連、互聯互通。此外,中國廣電積極統籌規劃算力云網設施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國廣電網絡全行業已投產數據中心44處,在建數據中心11處,安裝標準機架2.4萬,算力綜合約24萬vCPU,云存儲資源綜合約55PB,新型廣電網絡的技術底座愈加堅實。
2.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差異化競爭力
智能電視操作系統TVOS 5.0的發布為廣電行業提供了一個系統更安全、生態更開放、功能更專業的技術平臺、業務平臺、服務平臺,標志著廣播電視自主創新能力又邁上一個新臺階。在5G廣播技術方面,廣科院、中國廣電協同產學研各單位積極參與國際5G廣播標準體系制定和產業化工作,2023年7月我國首張“5G廣播電視試驗網”在成都啟動,中國廣電、中國移動也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聯合開展5G NR預商用。5G廣播技術的持續發展將推動廣播電視“人人通、終端通、移動通”,并實現應急廣播“人無我有、人斷我通”。此外,2023年中國廣電還實現5G新通話首呼、發布廣電云電腦、完成RedCap技術端到端能力測試、推出5G衛星電視服務等,廣電5G差異化競爭力不斷提升。
3.優化用戶服務體驗,打造廣電網絡新服務
當前廣電網絡正在全面推進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治理工作,全國可升級的有線電視機頂盒終端全部實現開機看全屏直播,開機廣告全面取消,開機時長和各類收費包大幅壓減,優質免費內容供給加強,“重溫經典”免費專區試播,推動重塑廣電看電視最佳品牌。此外,2023年各地廣電網絡服務機構積極融入政府治理、工業數字化、民生服務等活動之中,推出智能家居物聯網平臺和超高清專區、AI健身、智能法律咨詢服務等大屏特色服務,夯實電視大屏主渠道地位;開展煙草智慧物流園區生態創新、智慧應急管理一體化綜合監管平臺、分布式光伏物聯網智慧管控平臺等項目建設,加速廣電5G+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應急、電力等場景應用落地;打造智慧水產養殖管理平臺、“廣電方舟”鄉村振興融合服務平臺等,參與農業農村、森林草原等信息化建設,探索智慧廣電網絡+“政用、商用、民用”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
四、AI引領行業加速變革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廣泛關注,人工智能正在從專用智能邁向通用智能新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廣電媒體探索生成式AI在行業內的應用。
1. 探索生成式AI的行業應用
一方面,總臺、陜西廣電網絡、傳播大腦科技公司等部分廣電機構啟動廣電行業大模型建設,陸續分別發布“央視聽媒體大模型”“龍頭大模型”“傳播大模型”等行業大模型服務平臺,推動媒體創作創新能力、運營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其中,陜西廣電網絡行業大模型MaaS服務平臺目前已在全省百余家市、縣級融媒體中心投入使用。“傳播大模型”已迭代升級AI創作中心2.0版本,具備智能寫稿、創意設計、資源檢索、AI對話能力,覆蓋40余項功能。另一方面,廣電機構紛紛接入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訊飛火星認知大模型等國產通用大模型,開展廣電行業創新應用實踐。
2.解放發展廣電行業生產力
AI已經較為廣泛地應用在廣電行業智能推薦、場景生成、人臉合成、視頻修復、虛擬數字人等領域,有力提升傳統廣電生產效能和服務水平。海藍、谷小雨、小朱、唐小妹、聆聽、小觀、青鳥、悅小滿等AI數字人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新聞節目智能播報、人機互動采訪和娛樂節目協同主持過程中,借助虛擬形象打破“次元壁”,在元宇宙空間開展更多創新性探索。智能視頻剪輯、智能寫稿、智能排播等功能也大量應用到節目采寫和生成領域,內容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湖南廣電集團(臺)采用AIGC視頻自動拆條功能大大提高視頻的轉化率和吸引力,日產短視頻突破6000條,其旗下AIGC系統幫助湖南廣電減少了50%的運營人工成本;5G智慧電臺僅需5分鐘即可生成一套24小時播出的在地電臺節目,截至2023年8月24日,服務全國29省1000家電臺頻率。
五、展望和建議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廣電行業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越來越凸顯,新時期廣播電視要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應用能力水平,以科技創新全面賦能和引領行業轉型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更多力量。
一是加快推動媒體深度融合進程。加強整合聚合,持續提升廣電媒體智能化、集約化水平,實現省市縣各級媒體內容、數據資源的有效匯聚、開放共享、開發利用,創新“新聞+政務、商務、服務”運營模式,推動構建新型主流媒體。推動“技術+藝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新技術創新內容表達,以新的文化使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是加快新型廣電網絡建設。統籌有線、無線、衛星等廣播電視網和IPTV等方式,優化傳輸布局,提升協同效應,加快建設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安全可靠的新型廣播電視網絡。加快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一體化發展,推動構建差異化特色業務體系,持續加強基礎網絡建設,提升業務承載能力,推動有線電視網絡高質量發展。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健全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體系,加快超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和標準的研發和應用。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應用,加強項目試點、實驗室建設、創新大賽等活動案例的宣傳推介,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