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影視藝術研究學者,我重點從影視藝術的六重辯證關系角度來談談新時代如何踐行座談會“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思想,更多以影視文藝節目為研究本體。??
首先是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印象很深的案例是毛主席在當年座談會時作品《小放?!肥軞g迎的情況時說:不要瞧不起《小放?!?,群眾很喜歡,老百姓慰勞的雞蛋裝滿了衣袋、但毛主席又表示如果老是《小放?!?,以后就沒有雞蛋吃了。這是一段,對文藝“普及與提高”十分通俗又精辟的表達!放眼當代,群眾樂于接受生活態、接地氣、煙火氣等普及型與接受度高的文藝作品,這是良好基礎,但影視文藝絕不能迎合只創作通俗化產品!要努力為時代樹碑立傳,攀登擁有美學精神的藝術作品的高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庇肋h堅持用作品意識創作產品!“普及性與審美提高屬性兼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藝精品!
?第二是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價值觀層面的守正大家都能理解,我想增加一點個人認識:正視并發掘好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守正,更是創新成功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美學精神”。在廣電總局引導下,廣電行業最大的亮點,深耕傳統文化類節目,從本土文化資源中尋找創新源泉!選題策劃中聚焦“文化載體”,“傳承基因”漸成趨勢。
比如《典籍里的中國》《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時間的答卷》《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考古大會》《中國地名大會》、《古韻新春》、河南臺的《中國節日》、北京臺的《上新了故宮》,廣東臺的《國樂大典》《技驚四座》、江西臺的《跨越時空的回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最新推出的《藝術里的新時代》《美術經典里的黨史》、以及五大衛視聯合制作的20大獻禮節目《思想耀江山》等節目,把精神譜系、古籍典籍、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國樂、戲曲、雜技、文學、史學、哲學作為文藝創作的載體,進行資源式、載體式研發——在形態創新上,從引進西方模式、借鑒海外形態,逐漸到自主原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會精神指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融會貫通。
??在廣電總局的倡導下,文藝創作者的文化主體意識強勢回歸,“以古人之精神,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三是處理好“藝術與傳播”的關系。藝術學與傳播學本是兩個學科,但成功的藝術不能不談傳播。特別是一大批優秀的廣播電視精品在廣電總局的推廣下,取得網絡傳播與對外傳播的雙向成功!
新媒體時代如何能夠文藝與傳播雙豐收?“創新與匠心”是品質基礎、“可親與可愛”是氛圍調性,四端聯動是破圈保障,青年觸達是未來目標!廣電總局在媒體融合與網絡視聽兩大領域的引導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觸達每一個垂直細分圈層,電視是超級宣推、網絡是前沿探索和細分影院,微信微博是輿論戰場,短視頻是精準到達——已經形成了四端聯動。
只有意識到藝術化的傳播與藝術化的創作同等重要,才能讓文藝抵達大眾心靈的彼岸。長短視頻的合作是文藝傳播的重點與難點,長視頻與短視頻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處理好正當維權與合理授權之間的關系,超越短長之爭,共謀雙贏之道!
在廣電總局指導下,海外傳播出現若干成功案例:象群北上的“萌”,唐宮夜宴的“美”,古韻新春與只此青綠的“雅”,這些現象級作品都不說話,但是通過畫面語言的美學升級,影視藝術對極致選題的二度創作,卻達到了非常好的從潤物細無聲,到“無聲勝有聲”的海外傳播效果。
再看青年傳播,有價值追求的年輕人喜歡看什么?通過研究發現一些規律:自信為根本,愛國為靈魂,國風為底色,時尚為韻味,形式為入口,想象為動力,社交為手段、收獲為目的——優酷《這就是街舞》、芒果TV的綜藝矩陣、愛奇藝的《登場了!洛陽》等都在青年中有很大影響。影視藝術領域的創作者只有掌握了傳播技能,并且意識到傳播與制作同等重要,才能影響青年一代,曲高才能不再和寡。
第四處理好“展示與建設”的關系。在過去大眾文藝中,單一展示型的節目居多,體現出媒體“建設行為”的有限。應提倡創作“建設型文藝”,重視對于目標對象的積極正向的改變,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感和獲得感的追求。比如說,真人秀作為一種形態常被詬病價值導向不足,如果與“建設型文藝”的定位結合,注重與文旅融合、科學環保、鄉村振興等嫁接、體現人生觀、價值觀、獲得感的結合就會極大地提升其社會效益。真人秀節目如若重視頂層設計,與價值建設,必將大有可為。浙江臺的《還有詩和遠方》、湖南臺的《云上的小店》都是賦能文旅與鄉村振興的典范。
第五是處理好“調研與創作”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延安座談會中毛主席大力批判了小資產階級情緒,座談會思想貫穿到今天,對標了文藝節目在前一段時間出現,并被堅決抵制的脫離現實的“懸浮”,明星的盲目追求“顏值”與“炫富”等問題。深扎人民生活,拿出高比例創作時間與創新激情投入到國情調研和田野調查中去,沒有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的選題絕不能匆忙上馬,否則就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海內外很多優秀的創作機構都秉承一個原則,沒有8個月調研,就沒有80天拍攝。建議在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立項階段,專門劃分出國情調研、田野調查以及創研預算,支持制片人、總導演、總策劃、總編劇走出去接觸一線,深入一線,鼓勵深扎人民生活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這幾年參與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藝委會與多個司局的機構評審、研評活動,欣喜地發現調研材料的扎實與否,已然作為一個重要評估參數。
最后是處理好“科技與人文”的辯證關系。技術迭代日新月異,智能化、數字化手段讓影視制作持續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升,短視頻、算法濃縮了時間與空間,更為精準的推送到達C端,AR、VR、XR、區塊鏈、元宇宙方興未艾——這些技術讓電視文藝創新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在擁抱技術革新的同時,更要強調人文精神,避免“追求技術奢華、內容過度包裝、形式大于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文藝作品一旦失去了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思辨性、審美性,就會淪為技術成本不斷增加、甚至被技術綁架的犧牲品,技術永遠為思想和內容服務,擁抱科技而不炫技,在今天尤為重要。
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正在迭代變革,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希望創作者們,以靈魂工程師為標準:目光放遠,姿態放低,眼界變寬、格局變大,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審美提質和通俗表達、創意升維和融合傳播、題材挖掘和樣態開拓之間的多維共贏!
再次祝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下,中國電視劇、電視文藝節目、紀錄片、短視頻、還有新興網絡視聽作品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高峰期,兩個文藝座談會精神永遠帶給了我們燈塔效應,讓我們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實現政治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作者:冷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 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