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的“同題作文”中脫穎而出?在新媒體語境中,記者如何強化“看家本領”,彰顯核心競爭力?我們登載新華日報記者田梅、黃歡關于第31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贈抗“疫”物資馳援拉貝后人》創作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篇978字的作品,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是本屆江蘇16篇獲獎作品中唯一的文字消息,也是江蘇由客戶端首發的消息第一次榮獲中國新聞獎。它就是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旗下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發布的《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贈抗“疫”物資馳援拉貝后人》。
在本屆346件獲獎作品中,有70余件聚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占獲獎數量的五分之一。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的“同題作文”中脫穎而出?如何做到不在主戰場、卻另辟蹊徑開掘出“小切口、大主題”的文字精品?在新媒體語境中,記者如何強化“看家本領”,彰顯核心競爭力?
思考之一:如何挖掘重大獨家線索?記者需要在開動腦筋中鍛造敏銳思想力。
延安時期,毛澤東為《新中華報》題詞:多想。著名記者、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說,記者務必要培養自己的思想力,這是新聞佳作的源泉和保障。
2020年4月18日10:07,文字消息《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贈抗“疫”物資馳援拉貝后人》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獨家首發后,第一時間被人民日報微博全文轉發,并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當天上午,人民日報客戶端首屏重要位置、官方微信,新華網、中新網等央媒及各地方媒體全文轉載,央視新聞、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央媒跟進報道,引發強烈社會反響。
而這條寶貴的新聞線索,是交匯點新聞記者“想”出來的,是憑借新聞敏感性和深刻思想力挖出來的選題。
2020年4月1日,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做客央視時提及,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來信求援,急需抗疫藥品。消息經媒體報道后,記者的第一反應是:南京人、南京城應當盡點力!畢竟,南京城與拉貝家族有著特殊的淵源和情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拉貝曾與其他國際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國際安全區,不顧個人安危挽救了20萬中國人的生命。2016年,身為“南京榮譽市民”的托馬斯·拉貝,將祖父所著《拉貝日記》南京卷原件捐出,續寫了南京城與其祖輩的友好情誼。
當晚,記者迅即聯系江蘇省外辦,得知南京市外辦已在全城動員、緊急行動,多方籌措物資。我們還輾轉從南京一家藥企得知,由于疫情期間抗疫物資、特別是藥品相對稀缺,他們正在協調外地藥企,希望能為拉貝后人提供幫助。
記者敏銳地覺察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這場跨國救援意義格外深遠。這不僅體現了南京人的感恩之舉,也先天性地具備地方媒體獨特的報道視角,從而讓重大主題地方呈現成為可能。
搶到一個優質選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回溯這一選題的發掘過程,記者不禁感慨:在這個萬物皆媒,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單靠條線“投喂”幾無獨家新聞的可能。記者不能滿足于當新聞的“搬運工”,必須不斷增強“眼力”“腦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通過主觀意志下能動的思考,才有可能挖掘出極具價值的新聞資源。
思考之二:如何最大程度開掘深度?記者需要在艱辛采訪中磨練堅持力。
每一篇好的作品,不花費一番“腳力”都難以抵達。這篇消息的采寫中,記者也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一是疫情期間見面溝通不便,我們不得已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等聯系各方,同時第一時間趕往江寧的南京轉運中心,見證了藥品等抗疫物資捐贈、打包、裝箱的全過程,并留下了珍貴照片。
二是國外疫情發展迅猛,不少赴歐航班遭遇熔斷。盡管抗疫物資早早籌備到位,但江蘇赴德援助包機情況始終不明朗。在連續半個多月的追蹤采訪中,記者幾乎每天都與外事部門保持聯系,生怕錯過消息發布的最佳時間。
而最具不確定性的是,由于當時國內抗疫物資相對緊缺,對于這批多方籌集的珍貴物資,相關單位始終秉持審慎低調的態度。涉外報道相對敏感,交匯點新聞記者最終能打消有關部門的顧慮,并在其密切配合下獨家發稿,得益于稿件對“時度效”的準確把握。
“時”,意味著要緊跟時局、抓住時機。
“時”,并不是指一味求快,而是讀懂大背景,精準把握稿件發布的時間、時機和時局。面對疫情給世界帶來的巨大沖擊,更加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南京與萬里之外的海德堡,南京人對拉貝后人這場跨越時空的救援,不正是風雨同舟、攜手抗疫、共克時艱、守望相助的最佳寫照嗎?緊跟時局,把握時機,讓這篇作品更增添了幾分深度。
“度”,意味著要拓展深度、拿捏尺度。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更何況拉貝家對南京城有大恩!南京等地網友質樸的話語和聲音,是讓記者堅持不懈的底氣和動力。采寫時態度嚴謹、準確客觀,尺度拿捏得當,最終獲得了相關部門對稿件的一致認同和高度贊許。
中國新聞獎評委在評語中這樣寫道:“記錄一座城的溫度,敘述一群人的情懷。這條‘暖新聞’巧妙地在新聞事件與歷史背景的銜接中,將南京這座城市的善意和善良進行充分刻畫和表達,借助新聞語言把個人話語與國家話語相聯結,將國際友好人士拉貝的個體經歷與中國的社會變遷相聯結,新聞張力十足,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
“效”,意味著要引領議題、引導輿論。
對議題的準確引領和穩妥把握,不僅讓稿件獲得極佳傳播效果,也感動了無數海內外網友。南京物資抵達后,吳懇大使專門致信托馬斯·拉貝。交匯點新聞后續報道《從南京開始的“愛心接力”在海德堡順利完成》,讓跨國救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事后,使館還專門致謝南京市外辦。這一全鏈條傳播達到了“聚焦社會關注點,正確引導輿論”的良好效果。
思考之三:如何用最精煉的文字講述暖新聞?記者需要在長期積淀中磨礪寫作力。
這篇消息從創作伊始,就參照精品生產的高標準,在采訪、寫作等方面動了腦筋、下了功夫。
寫作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筆力”,對于記者來說是成文之巧、文筆之美。
在謀篇布局上,該稿采用消息寫作最經典的倒金字塔結構。全篇文字凝練,起承轉合切換自如,一氣呵成,既有跨越時空的歷史感,又有溫暖人心的細節,內容翔實、筆力老到。導語部分別具匠心地從抗“疫”物資上的暖心標識入手,用簡潔優美的文字引出一段跨國救援的暖新聞,提綱挈領,引人入勝。在結尾部分,還專門加上了對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教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的采訪。作為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張生在感動于此的同時,還從“博愛之都”“和平城市”的角度,贊嘆“穿越世紀不曾褪色的情誼翻開新的篇章”,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可謂是點睛之筆。
凡精品者,必須能經得起推敲與檢驗。為了防止出現差錯“一失萬無”,記者、編輯在成稿過程中精雕細刻、反復打磨。為了核實海報上的德方建筑的名稱,記者多方查閱資料,并輾轉聯系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求證;4月18日凌晨,記者從南京市外辦獲悉,江蘇赴德援助包機已抵達德國柏林機場。記者煩請市外辦連夜聯系使館方,最終在幾方大力配合下,核實航班落地時間為北京時間4月17日17時33分,從而讓消息的時間要素更為精準。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也獲得了南京市外辦對接負責人的點贊。(《跨越80多年的守望相助!南京捐贈抗“疫”物資馳援拉貝后人》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文字消息三等獎,本文作者分別為新華日報社交匯點創意總監,交匯點首頁編輯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