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千百年來,人們把自己的美好祝愿寄托其中。在三秦大地上,歷經漢唐沃土的培育,七夕節更承載著許多人文色彩和特色民俗。
8月4日晚,由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文旅戲曲中心、創新中心西部網打造的“梨園之約·愛在七夕夜”融媒體節目在陜西衛視、陜西五套、陜西二套及全網平臺播出。
距今兩千多年的歷史遺跡探尋、難得一見的民俗展示、陜西民間婚俗文化解析、戲曲舞臺上的浪漫瞬間……一個個難忘的畫面、一幅幅美妙的場景,讓廣大觀眾共赴浪漫之約。
探秘:這個七夕“陜味十足”
在長安斗門,民間尊稱為“石爺”“石婆”的雕塑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藝術品,建于唐代的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保留著許多大規模民俗活動。
“很多地方都在爭七夕的起源,其實大家誰也別爭,七夕的起源在天上,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遙望星空展開想象的結果。牽牛星和織女星一個像梭子、一個像耕牛……”
直播間里,陜西省著名民俗專家王智一邊講述,一邊拿起身邊的道具,梭子、牛槅頭、微型織布機、小紡車、針、針線蒲籃、針插、五彩線……這些琳瑯滿目的道具竟然與七夕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七夕節,源起于農耕文明的一種社會分工和人生坐標,是對愛情、婚姻最為理想化的追求和期許。于是,七夕節更像一個“女子大型祈福節日”,在陜西多地,奉巧姑、發巧芽兒、穿針乞巧、吃巧果等眾多的民俗活動流傳至今。一邊講述,來自民間的手藝人還親自展示“磨碗”“發巧芽”等民俗,許多網友直呼“這樣的七夕,我頭一次見”、“這是咱陜西特有的七夕節”!
梨園故地上演“梨園之約”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1200多年前的七夕夜,李隆基、楊玉環這對浪漫夫妻在長安的長生殿前對天盟誓。也正是他們,酷愛音樂舞蹈,在長安一處種遍梨樹的場所設立教坊,研習歌舞,后世則以“梨園”代指戲曲。
此次“梨園之約·愛在七夕夜”正是由“梨園起源”展開,分為盟誓長生殿、巧遇三滴血、再續紅梅緣、相思鵲橋仙、誰牽紅酥手、真情存周仁、梨園戲中情七個節目,將戲曲與歌曲、舞蹈、書法、詩詞巧妙融合,“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讓觀眾在梨園故地、在七夕長安夜感受傳統戲曲藝術的別樣情感。
“梅花紅柳絲牽”“姓桃居住桃花村”“未開言來珠淚落”當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戲曲名段響起,直播區評論頓時刷屏,“久違了”“這樣的七夕我愛了”。
當秦腔絕技吹火亮相熒屏,與之配合的是民樂改編的“倩女幽魂”旋律,當秦腔名家李梅的代表作《再續紅梅緣》遇見影視名曲,李梅說,“這樣的形式與我們傳統的演出有差別,這樣的探索很有意義。”秦腔名家李小鋒則說,“終于找到了秦腔藝術與現代觀眾對話的方式”。
讓傳統戲曲與當代對話
當國潮遇見戲曲,我們遇見幸福。易俗社文化街區的舞臺上,正在演出秦腔名劇《三滴血》,臺下的戲樓廣場上,一群勇敢的追風少年身著漢服,正在腳踏滑板,享受刺激與快樂。臺下那一瞬的攙扶,臺上便是賈蓮香、周天佑的巧遇、結緣。那一刻,上演百年的戲曲經典,仿佛就在我們身邊。
贠佳鈺作為此次“梨園之約·愛在七夕夜”的總導演,雖然是80后,但對秦腔情有獨鐘。“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在秦聲秦韻里品一杯茯茶、聽一曲亂彈或碗碗腔,你就能感到這個聲音和這座千年古都、這座城市是融為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在動意伊始,他就希望這場“梨園之約”有秦腔味、有陜西味、有中國味。
節目中,除了秦腔、碗碗腔這樣的陜西符號,易俗社文化街區、長安十二時辰、杜邑遺址公園、西安關中書院等景點更是讓許多網友贊嘆,“這樣的景點配上這樣的節目,下次得去看仔細了”!
本次節目策劃何軍介紹,探索戲曲文化的當代表達,用現代審美解讀戲曲,讓更多年輕人接觸戲曲、愛上戲曲,是“梨園之約·愛在七夕夜”的初衷和設想,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與嘗試。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陜西故事,展示陜西風采。